吉林新农村网

202443星期三 85742

李萍:我以我心护岐黄
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1-05-20 分类:省内要闻

本文转自中国报道   

芳菲随春去,葱茏入夏来。季节已近暮春,一路北上,视野里满是一片片的新绿,憧憬油然而生。2021年五一前夕,《中医药名家谈》系列报道带着一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念,奔赴东北名城——长春,走访李萍教授,赴一场中医文化的盛宴。我们每一次出发,都坚信在光阴的彼岸,总会寄存着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大智大慧大爱。

当走进一尘不染、整齐有序的李萍中医骨伤科诊所,负责人李萍教授的性格已可见一斑。再见其人,笑容可掬,利落干练,虽然六旬有余,但一袭白大褂依然没能掩盖住李萍挺直的腰板,白大褂下露出的裙边,连同那披肩长发和细框眼镜,无声地传递出她身上那种在时光中沉淀出来的优雅气质,很难让人将她与资深骨科中医大夫的形象统一为一身。

采访从李萍印象深刻的一个病例开始。1999年,她的诊所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: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,被三个人架着、簇拥着,几乎是被拖进的诊所,接过片子一看,原来是双侧股骨头坏死晚期,而且股骨头上端已被磨秃,病情十分严重。小伙子姓于,是吉林省的本地人,李萍看到眼前这个长得一表人才的年轻人,心生惋惜,不禁脱口而出:“股骨头都坏没了,怎么现在才来看病?”,小于委屈地说到“为了治好这个病,我已经跑了半个中国”。“他跟我说北京、上海、河南、郑州、石家庄、济南、哈尔滨、沈阳、长春,没有一家(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医院)不去的,就唯独你这家没来,这是他的原话。他说我吃过的药,可以用火车皮往回拉了,治病已经花去了20多万。”李萍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当时看到病人情况这么棘手,能不能让骨头长好,自己心里确实是有压力的。她问小于“你在北京看过什么医院?用什么方法治疗?他说每个月都去医院,跑了一年,而且一年里,每个月吃的药都是一样的,最后也没见什么效果”“我那时候40多岁出头,争强好胜,脾气挺大,我把桌子一拍,每月都是一样的药能治好股骨头坏死吗?按中医的治疗方法,每一个的药都不一样啊!按症状调方啊!症状没有了病就好了。”小于质疑说“我一开始早期的股骨头坏死,也许还能治,可现在骨头都已经治没了,你也能治好吗?”李萍教授告诉我们“接下这个病患,我用中医治疗的方法,首先是通经活络,血管堵塞造成了血液供应不上导致坏死。第一步通经经络,然后舒筋活血。第二步是加强壮骨,使骨质再生。再有,关键是这第三步,想办法让股骨头的保护膜起到润滑作用,防止不再复发。”“我对小于说,你现在骨头可是没了,可你还这么年轻,你来找我看病治疗,就要想好了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就这样,经过李萍教授“8个月的中医治疗,于先生坏掉的股骨头完全长上来,双腿好了,跟正常一样。他佩服地说李教授我算服你了,走了这么多地方都没给我看好的病,你给治好了。”“当时我说了这句话:医生就是这样,成功治好一个患者,这辈子心里头都挺骄傲的。2006年我在学术会上做报告,拿他做了病例。”此时此刻,再次讲述起这个病例,李萍的眼里依然熠熠闪光,坚定而欣慰。

一、光荣与梦想

1957年李萍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中医世家,外祖父杜元朝是当地名医,深负名望。1934年,父亲李天振、母亲杜慧忠均毕业于当时的新京汉医大学。其母擅长骨、外科;其父亲善攻内科,医术精湛,都深受一方民众赞誉。在李萍记忆中,打小到父亲就职的医院时,总是能看到他的诊室外面,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长的队伍,心里总藏着一些不解“为什么别的医生没有这么多病人呢?”。那时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到内蒙古的医院工作,擅长大内科(当时医院分科也没现在这么细)和妇科,尤其是许多不孕不育的蒙古族家庭,经过李父医治,诞下后代,非常高兴。看到父亲常年辛劳,女儿很不理解,爸爸告诉她“为病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”。李萍深情地回忆到“我母亲给我讲过,父亲来自河北,他们俩算是同学,妈妈的家境好些,谈恋爱时就供我爸爸上了三年大学。记忆当中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一生从来没有拌过嘴干过仗。母亲从事外科和骨科,父亲从事大内科和妇科,我们这一代现在都继承下来了。他们是我学习中医的偶像”。

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李萍及其兄弟姐妹,自然也把掌握中医医术,做救死扶伤的医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
母亲手把手地教她:“我十七八岁时,妈妈对我说今天有腿伤病人,你想不想学接骨?我说想学。我妈说接骨使的是一股气,它是一个巧劲,不能硬拽着干。我按着她说的办法接上了以后,我妈上手这么一摸腿,再一看,接上了,挺好的,我很惊喜接骨就这么容易吗?”初战告捷,让李萍有了更大的底气。“1979年,我们邻居一位大娘说话时嘴张太大造成下颌骨脱位,下巴掉下来了,脸歪歪着。我妈说这个要做钩挂,老大你去接吧。但我没接过下巴骨怎么办?我妈说你必须接上,把手指缠上纱布(避免被牙齿咬伤),然后将颌关节一压一顿就给端上去了,当时我心里挺高兴的。那时候年纪小,心气也大,慢慢地我学会了接骨。”

李萍教授刚结婚不久,她朋友们在工厂里玩耍逗闹,众人在挤拉碰撞中,不小心把一位名叫刘文学同事的肩胛骨拉脱臼了,整个右胳臂耷拉下来,大伙吓得不轻,惊恐中有人喊“快!不去医院了,找二嫂(李萍)接骨头!”慌乱也惊动了厂里一众领导,出面找到李萍,“小伙子刚20多岁,你快点把孩子扯坏的胳臂给接好啊。”“我说我不在医院里,我自己一个人拿(接)也拿(接)不了,得两三个人帮忙。领导说行,我们给你拄着”“我说你们不会用这个力气,不是一股劲拿(接)不上的。今天我试试看如何,要是接不上的话,你们就赶快上医院。”“当时我寻思人体骨头修复的道理都是一样的,自己不也做下来了?!就这么着,我运上来一股劲儿,也没用多大力气,往上一拉一顶,一口气就把掉下来的肩膀上上去了,前后不到两分钟。”“从那开始,到毕业搞临床,一直到后来很多年,遇到很多人,哪怕是小孩需要接骨的,我当随举手之劳就拿(接)上去,结果都挺好的。”

跟随偶像——父、母亲的言传身教,李萍教授走上了系统中医学习的道路,在艰苦生活中长大的她深知到能上学的来之不易,苦心孤诣,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,选择了自己的目标——不断提高治愈率,“创出自己的一块牌子”,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。从那时起,她接诊了大量包括股骨头坏死、骨髓炎、骨结核和骨癌在内的病人。“在医院,仅仅从2010年到2012年两年里,我们就积累了3000多病例,统计出来的治愈率能达到90%以上。这样的结果,就连我的老师在写论文时也挺羡慕我的,因为他们所处的八十年代,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股骨头坏死病例”,“我那时候挺自豪,看一个病人好一个病人,影响起来了,口碑就有了。”即便是在独立开办多年的骨伤科诊所,李萍积累的骨伤科疑难杂症治愈病例亦近50例。

同样还是原生家庭的中医渊源,在承继母亲擅长骨伤科的同时,李萍的学习中也没有缺位来自长于中医大内科和妇科的父亲的教诲,“不然现在怎么还会有不孕不育的病人找上门来?!”更为难得的是,世事变迁,虽然父母亲已驾鹤西去20载,但在这个祖传三代的中医家世里,凝聚起的共性大于个性的“三观”,使得李萍兄弟姐妹多人从事医疗工作至今。

二、谋苍生之福

每一个奋斗者的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,苦心钻研岐黄之术的李萍也会遇到不少的挫折,也许正像智者说过的那样“打败嫉妒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别人做不到的事,更加优秀、更加强大。”问及行医多年遇到的最大困难,豁达的李萍教授“说心里话,是现在治病,中药材本身的质量不如从前了,过去的中药是天然生长的,如今大多都是人工培植的。现在给人看病太难了,药效不够,好得太慢”。在她心里,遇到不顺心就用一种信念去鼓舞自己:我就一个目的——治好患者!为了患者!“我父母那时候就说了,你们记着,将来以后搞临床,穷的可交富的可为,咱们就是为了救死扶伤,否则活着就是痛苦。”。李萍教授说“我自个再委屈那是小事,患者的事是天大的事!我能看好一个患者,就能帮着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,我就是这么想的。”

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骨科疾病治疗的特殊性,对女性医生难免有体力、心理等方面的影响,李萍教授说“我那时候太年轻,真没考虑过这些问题”。曾经长春当地九台县有一位女患者,罹患股骨头坏死,两年没看好,走投无路之下碰到好友介绍,获知看病地点找到了李萍教授。“她是那天下午3:30找到我当时所在的医院,我也累一天了,对她的印象最深。接过片子一看是二期股骨头坏死,我告诉她可以治,但是需要一个大疗程。当她拿完药,感叹地说我住的地方离你这儿就2站路,而且还是一位女医生,两年里没找对人呀”。三个月过去,李萍教授如期治好她的病,至今未复发。那时的李萍,每天8:00上班,4:30下班,成天埋头于接诊、开药,最多时一天要接待4、50号病人,积累下宝贵的的病例资料。在她看来,股骨头坏死的病人,有塌陷的,有大面积坏化的,有空洞的;有饮酒、风湿外伤、激素的,各种方面的因素都有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,病和病也都不一样,有综合症,有骨头的问题,心脏问题影响睡眠,脾胃不合的,肾脏功能衰退,等等,所以太难了。“反正自己年轻,还有父母可以请教,就一心一意地钻研。那时能看这种病的医生也很少,病人都奔你这来,对每个患者我得负责任”。

这样,就自然引出了李萍教授心目中一个好的中医生的标准:第一,有医德,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。比如说,患者在用药期间,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医生要有爱民之心,不能不负责任。第二,严格要求患者。医生对病人要有高要求,比如有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人,回家干活啥的,又有了外伤;要忌口,烟酒辛辣都不能吃,因为会影响骨质和骨膜生长。第三,要有大爱胸怀。碰到那种比如说经济困难,又急需要治疗的病人,就不能只一味地追求金钱,而是尽己所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。加上现在北方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够好,外地来的病人也不少,在我这里看病的几乎没有不优惠的。李萍是这样认为,也是这样做的,“和我同时起步的人现在都建医院、药厂了,我至今仍坚持在这个不大的诊所里,说心里话我什么都没有。到我这里看过病的人说,李教授我们知道你为啥挣不了大钱了。”

这时,她再次提及自己中医生涯的引路人——可敬的父母双亲,“父亲看完病以后有一个什么特点呢,路过这个地方,他得去看看你是不是好了?我小,他就骑自行车带着我走访病人,所以说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好不好,病人心里是有数;而且医生也可以通过追踪病情,这个药用这个方怎么样我才能摸出经验来。”“我母亲给我们讲,不论你穷来富来什么样的人,看的是病,是不是?咱当大夫的都得一碗水端平”。“我们家里配药,二老都要在边上看着,不放心,说是怕你们糊弄,我说不能,他们说人命关天,要是犯错了,要的是人家的命。”“从做临床开始,父母亲对我们儿女的教诲一直都在耳边不断地提起,都能听出茧子啦。父母一生为医,从来没说对患者有怨言,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爱病人。他们都是好医生的榜样。”

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,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,但与此同时,一些疾病也出现新的增长态势,在李萍的中医实践中,股骨头坏死的增多就是相对明显的病例。对此,她认为除了之前提到的要认真配合医生,遵医嘱,忌烟酒、不干重活、少走路之外,还要注意不要乱用药品,尤其是一些保健品什么的,这些对所服用的中药有对抗作用。三分看病七分养息,尤其是年轻病人的配合,还要注意治疗期间避免房事,“你不用糊弄医生,我一看片子就知道。”她准确的判断常常让病人惊叹不已。

在采访现场,我们也见到了李萍教授的几位病人。

王君,男,今年60岁。早先在建筑单位从事体力活。十年前,医院拍片诊断为右侧三期股骨头坏死,“当时我就吓出一身冷汗,心想这不完了吗?”。医生的意见是手术治疗,更换人工股骨头,国产、进口的都有,价格从3万到7万,还有10万的。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不想采纳,经朋友介绍后找到李萍教授,采用纯中药方法进行治疗。他说“一天4遍的服中药。刚吃了李大夫半个月的药,腰腿就不疼了”。经过一年治疗,病情基本得到控制,之后又增加了半年的巩固疗效,“那时候我挺困难,单位放假一分钱不开,后面半年药,李大夫给我免了费”。从早期的扶墙走道,到架拐坐车来看病,到完全恢复,“我从孙子出生三天起就开始带孩子,如今已经有七年了”一直到现在,得以正常生活。“李大姐给我治好病,就是恩人,我们现在就像亲人一样”。

逯淑芬,女,今年73岁,五年前在散步时不慎摔倒,当时两腿不肿不红,就没在意,还继续到妹妹的饭店帮忙干活,直到双腿疼得不能下楼(家住六楼),送到医院检查才得知是膝关节半月板三度破损并造成严重的滑膜炎,医生说需要更换半月板,两个半月板将近6万元,进口的自费。再一问得知即便是更换了半月板,也只是缓解病情而不能根治,她身患糖尿病,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不好,只好选择放弃手术转向中医求治。多年之前因为陆父在李萍教授家治疗过白血病,自然就找到了她,“让我吃中药,少运动,双腿平放, 晚上睡觉时也不要打弯,我就照着李教授的话去做,吃了三个多月的中药腿疼就减轻了。现在我也是按照她的要求做的,平时就注意保护好双腿,自己可以上下楼了。”

接着,逯淑芬要求“多说两句”:“我亲家的大舅哥晚期双侧股骨头坏死,拄着双拐,农村人条件有限,也不能去太多地方看病。孩子们结婚后,我们做了亲家,我就告诉他有个李萍教授能治这个病,他还不相信。后来给我打电话,说老妹你带我看看去吧。我打车带着他到李教授这里,吃了一年多一点的中药,已经是71岁的人,也治好了这病。”“还有我同学,也是糖尿病,开始发现得了股骨头坏死,我推荐过李大夫,他不相信,后来坐轮椅了,大小便不能控制,才决定来这里看病。李大夫吩咐他先拍片,发现已经发展成了股骨头三期股骨头坏死,我同学直后悔没有早点来找李大夫治疗。我同学现在生活特别困难,儿子离婚了在北京打工,我给他说李大夫这里真治病,药还便宜。他每次来看病,李大夫都照顾他,少收医药费,说看你同学太不容易了。吃了三个月中药以后,他就说了,老同学我小便的问题解决了,我扶着轮椅能站起来溜达溜达了。”

白晶,女,60岁,三四年前退休后照看孙子,辛苦劳累,“然后这腿就疼了,我一直坚持着,也没时间看病,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以后,我疼得有点上楼都上不去了,就到省医院拍了个片儿,说是右侧的股骨头有点坏死,我说那咋整呢?医院的处理意见就是养着,然后吃点活血化瘀的药,说你只能这样,到最后不行了就得换股骨头,我听得挺害怕。通过别人介绍,说李大夫看的好,我就过来吃药了。一开始有的时候吃了药腿会更疼,但疼两天以后就好了,之后慢慢的就越来越好,没啥感觉了。吃药时,胃有时有点不舒服,我估计跟饭前饭后服药不一样有关系。吃了三个月的药腿不疼了,再复查拍片就好了,一直到现在。腿太重要了,人总也不能动的话,会引来别的问题。”她对李萍教授的评价是“非常热情,对病人很耐心,只要你有什么不舒服,可以及时咨询她,仔细地给你解释,病人心里很踏实。”

曲晶,女,63岁,2020年9月,在家里干活把腰给闪了之后又坐车,颠簸加重了疼痛,上医院拍片子,是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。“我认识李教授,开始我以为她给我看看,简单的针灸、拔罐什么的整整就完事了。看完片子她说你这挺厉害,要吃药。我不愿意吃药,怕有副作用,她说那你先回去观察一下,但是等三两天你会水肿,疼痛肯定就得加重,到时候你再吃药就晚了。回家第二天第三天,我真的是基本不能动弹,不能下床了,必须躺在硬板床上,翻身要靠家里人帮忙,把我爱人累得不行,再次找到李教授,求她家的祖传药方开始吃药。当时我大便都解不了,5天不能大便,她用了点药就解决了。吃了一个月半月的中药,我的这个腿就敢慢慢的下地;吃两个月以后,基本能自理,敢走路了,能在家屋里来回的这么走步;吃了三个月以后,疼痛就特别轻了,现在基本没啥大事了。李教授告诉我60多岁有退行病变,骨质也就疏松了,尤其女同志绝经后容易导致相关的骨质疾病,她的药有壮骨的疗效,希望我坚持吃上半年。我自己也有感觉,吃完她的药,膝盖疼得轻了,腿上也有劲了,体检时骨质疏松也有改善,我以前吃钙片现在不吃了。”爽快的曲晶还说“现在中药涨价,李教授你还不能也涨涨价?你给别人病治好了,带来欢乐了,你自己不挣钱也不行呀,反正我们患者是这么理解的。”

三、活成自己

中医世家背景下走过多年的学医行医岁月,让中医传承这个话题在李萍教授这里意犹未尽。她开诚布公地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要传承中医,最重要的是必须热爱中医,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个职业,富有责任心,这样才能当个好的中医生。治不好病人,那你的这一生也完了。

同样还是因为这个祖传的中医世家背景,我们将展开中医传承话题的眼光落在了李萍儿子——张启成的身上。今年38岁的他,中医学士学位,也是这个中医家族第四代里唯一的中医从业者,如今是母亲诊所的主要搭档。关于中医的学习与继承,他如是说:我从小常见姥姥姥爷看病救人,后来又看见妈妈在做,很自然的就接触到一些中医方面的事情。当时家里觉得一个小男孩学中医也挺好的。我读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,2009年毕业就开始跟着妈妈,一点一滴地从实践中做起。学习中医,我自己的体会主要就是一点“要有医德,对人救死扶伤”,这是我从小到大都被灌输很深的那种思想。现在随着从事中医和中医相关的工作时间长了,渐渐的对中医的理解也越来越多了。不仅有医德,学习和从事中医最重要的还有经验,也就是说中医对诊断病情的准确度一定要高,这些除了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之外,主要依靠的还是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。这点在我妈妈身上就特别明显。说白了,在学校学的是理论,书本东西讲的很全面,可是到了临床又不同,它会有一些混淆你视听那种感觉,这时候你判断病有可能会与理论上的理解有偏差。所以说中医判断病和诊断病,讲究的是临床经验。为啥说老中医看病比较好,就是因为他临床经验很丰富。我从进大学学习中医到实习,老师就告诉我们你想要有所成就,或者说有一些经验、有一些能力的话,至少15年。我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。我现在比较擅长的是小儿方面的,比如发烧感冒和消化不良,打算把家里的临床经验全部继承之后,需要继续努力,不停的磨练自己。

在采访中我们得知,张启成就读的大学中医班开学时有将近100个人,到大学毕业时还剩大概不到50人,十几年过去,现在这四五十人当中从事中医一线工作的人不到半数。

谈及为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时,李萍教授认为自己最大的困惑是改革开放以后,每个医院都一样,把各科室这都分开了,分得很细,然而人是一个整体。“现在我就寻思这科看的心脏病,如果消化也不好,还要另外再挂号吗?肾上有病,那脾病我看去不?人是整体连着的,这病拆开了还能看吗?”“比如说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心脏病、脾胃不和,肾功能衰退了,骨质退化经络堵塞了,你有综合症怎么办?你找我看骨科我就不管别的了?我是综合治疗,经络不通,那骨质能长吗?心脏它是连着造血功能,心脏不好了,造血的功少,骨质也不长;脾胃不好没有营养,骨质它也不得长的;肾脏功能衰退,肾主骨生髓;药吃多了,就要把积聚在体内的毒素排出来,人的脏腑之间都是连带关系。”正是基于这种中医精髓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实践效果,李萍教授取得了很多临床成果。而且,她和儿子在共同的中医实践中,还探索出独特的做法:严格按照中医方子的要求炮制药材,为患者制成熟药,免去中药熬制之繁琐。既能保证药效,又能方便现在的人们服用。

做好自己想做的事,让心灵有所寄托,一天天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其实是一种幸福。李萍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奋斗在医学领域,用中医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。据她介绍,患上股骨头坏死,轻者丧失劳动能力,重症卧床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,抱病终身,被称为“不死的癌症”。现在的股骨头病人不仅是东北地区呈现多发态势,而且南方也有不少。目前国内外一般都是采用手术疗法,更换人工关节,“难道将来咱们的病人不都成了残疾人?”“所以对现在的骨科来讲,不论是骨头坏死、骨髓炎、骨结核、骨肿瘤的,双膝关节退化,还有腰椎膨隆、钙化的病人太多了。我从自个干以后,仅仅是股骨头坏死和腰椎的病人就接触了无数”。“现在全国肿瘤都在放疗、化疗,但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,它不排除病菌,在血液的滋养下再度繁殖,继续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,只有把病毒排出体外,疾病才能好。现在好东西太少,而急需的人又太多。”

文至结尾,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鲁迅先生《自题小像》里的诗句:“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。”这不朽的名句,寄托着他“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,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”的赤子之心,望着眼前勤耕不辍的李萍教授,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这样中华优秀儿女中的一个缩影,于是欣然以“我以我心护岐黄”为题,为这次难忘的采访划上暂时的句号,中医大有可为的期待还将在这里延续。